Google於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,卻在2010年宣布退出中國。這個搜尋引擎的大巨人,為何在中國失利?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幾年前的數據。
2006年,中國本地的百度以近六成的市場占有率穩坐中國搜尋引擎的第一位,而當時Google只能三成市占率屈居第二。然而,Google創始人Sergey Brin曾表示,實際上只有1%的中國使用者搜尋Google.cn的中文網站,也就是說,Google在中國所推出的Google.cn中文搜尋網站幾乎沒什麼人在用。
再來看看近年來,中國網路產業從百度、騰訊、阿里巴巴,不但獨霸了中國市場,甚至更跨海進入華文世界。從軟體產業角度來看,中國的軟體公司贏在哪?除了中國政府力保之外,中國網路產業為中國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,是奠基於中國企業非常了解中國使用者的思維與需求,這是Google.cn所做不到的。
從上面的例子分析,其中有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素在於,了解使用者的思維與需求,提供他解決的方式,有利於產品或服務的成功。這因素也是Victor Lin在《台灣軟體產業的失落十年》這本書中所提到的,「台灣軟體產業的問題不只出在技術落後,更是缺少靈魂與思想」。
先不論技術落後與否,但是台灣軟體產業缺少靈魂與思想卻是事實。然而,這是不得不的結果。過去台灣在經濟發展之下,1980年代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從零到有的崛起,為台灣硬體代工、製造打下了穩固的經濟根基,但是瞬息萬變的高科技,在網路時代來臨,帶來新的產業革命,卻讓以硬體代工思維的台灣高科技產業措手不及。
本書的作者不只是一位具有技術背景的工程師,他是Now.In的創辦人,也曾任職於Plurk(噗浪),十多年來觀察台灣軟體產業,作者以他的專業背景寫出台灣軟體產業如何落後國外十年以上。從人、技術、資金、經營領導等各面向切入,每一個環節都讓台灣軟體產業面臨寒冬,而不知如何解凍。
每個國家產業都有它自己的基因,而這個基因決定了產業的命運。美國企業的基因在於前瞻、勇於創新、力求改變世界。中國企業的基因在於人才濟濟,技術模仿能力強,產業聚落群聚效應,資金充足優勢。台灣企業的基因則是,在過去代工思維下,注重品管、良率,以低成本賺取更多利潤空間。
也因為台灣代工製造的基因太久了,面對網路時代,軟體及服務的新思維就讓台灣軟體產業呈現「腦筋轉不過來」的現象。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他的觀察:「台灣的大企業專注於過去數十年來成功的代工模式,甚至於想要持續以這種模式打造品牌、拼轉型,因此無論在企業運行和人才培育上,都沒有即時向軟體及網路產業做調整,直接造成了今天幾大 PC 品牌大廠的困境,大家終於開始檢討: Cost down 或許不是萬靈丹。」
是的。Cost down 絕對不是萬靈丹。尤其是把「人才」當成零件看待,就是一種生產線的思維。然而作者言及,「程式碼皆由人所撰寫,因此軟體開發的品質成功與否完全是基於人的素質之上,並非有好的設備和足夠的資金就能夠保證成功。」
不只代工思維將人才視為「用完即丟」的工具,而非公司最重要的資產,台灣工程師對於技術分享與開放原始碼的風氣也較為保守。這種「留一手」的觀念更有礙台灣軟體產業發展。再加上許多有創意的軟體服務公司,缺乏資金,還等不到產品或服務可以發揚光大的時候,就因彈盡援絕而在市場上陣亡。
創新服務公司要不到錢,但卻可以見到許多創投願意投資他們熟悉的硬體產業或傳統產業,因為人才、服務等作為資產難以衡量績效,也成為台灣軟體產業發展的另一個怪異現象。
本書不只談論產業,在技術部分,更內含軟體程式開發的流程與管理,對軟體開發者相當受益。對企業經營者,也能透過此書啟發如何轉變傳統產業的經營思維,以提供消費者導向的服務,因應網路革命時代的來臨。透過本書,也許可以鼓舞那些有想法、有作為的人,讓台灣的「軟」實力急起直追!
(作者薛怡青,曾擔任科技媒體記者,現為Readmoo特約作者。)
《台灣軟體產業的失落十年》
立即試讀:http://goo.gl/UQd9GO
詳細資訊:http://goo.gl/xI1Ovl
立即試讀:http://goo.gl/UQd9GO
詳細資訊:http://goo.gl/xI1Ov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